能,有战例。发明者解放军陆军中将曾思玉

来源——《八年抗战》(曾思玉回忆录)

1940年整个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相持阶段。在华北平原日寇和伪军无时不在梦想把我军的活动范围压缩到最小,使我军无法立足。敌人想到了狠毒的办法;铁壁铜围!240多个炮楼,十里一碉五里一堡,形成一个连锁防御体系。

湿棉被真的能挡住子弹吗? 第1张

这些据点如同一颗颗钉子钉入根据地,它们之间相互呼应彼此援助,要打破敌人的防御体系,首先要拔掉这些钉子。这次部队的打击重点就是阳谷县的这个据点,阳谷县朱庄外的敌据点周围是炮火阵阵,这是阳谷县里唯一的一个据点,也是敌人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此时我军已经将它团团包围,胜利似乎触手可及,但每一次爆破都在血泊中停下,对方的轻重武器死死封住了各种途径。

趁着敌人的射击间歇,一名战士背起炸药包越过防御工事,冲向了敌人的炮楼。连续三次冲锋,先后有九名战士们倒在敌人的机枪下。

湿棉被真的能挡住子弹吗? 第2张

炮楼叫驻扎碉堡,它们往往五米以上下至少两层,直径三四米,其中至少驻扎一个加强排。所谓的小碉堡,总高两米左右,其中也就能容纳七八人。这个典型的小炮楼,外层有壕沟掩护,修建时至少使用了3吨以上的钢筋水泥和砖,它们的坚固度不可小视。

在前几次的进攻中,绑在一块的手榴弹也只能在它表面留下浅坑。要想打掉这类据点,唯一方法就是爆破而且得动用足够的炸药。可眼前,人都无法上去又何谈爆破。

炮楼里敌人的枪声渐渐弱了下来,显然对方也在有意识保存弹药,以等待援军到来。借着这个机会,曾思玉慢慢靠近炮楼,借着一棵树的掩护对炮楼的情况细细观察!

它的上下分布着十多个射击孔,轻重武器交叉搭配,但现在它们的重武器显然都集中在下面。虽然对方的射击孔是一个从里往外发散,毕竟还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隙,而且射击位置角度相对较低。如果我方的枪法精准,完全可能射入射击孔,这样一来,就算不能消灭里头的射手,起码也能压制敌人火力。

三四名射手同时瞄准了对方,虽然相隔近百米,就在接连射击后,对方射击孔探出的枪管向后缩了回去,它们的射击减弱了许多。

湿棉被真的能挡住子弹吗? 第3张

借着这短短的几十秒,几名爆破手再次冲了上去,但这次他们也只是冲击到了距离敌人炮楼十几米的敌方。对方显然发现了我军的意图,看到我军逼到跟前,对方突然转移了重火力位置,分别在上面和侧翼增加了一挺机枪。这两个射击位置,对方可以俯视或侧视,但我方的子弹很难射入其中。

一时间,两名爆破手被死死压住,很难再前行一步。

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两个小时,对方的炮楼依然毫发无损。是打还是走,再次摆在曾思玉的眼前。它们绝对不能再这么耗下去。几十里外其他据点的敌人已经得到了情报,很可能已经在路上,到时候很可能是里外夹击的危险。

更何况,对于当时物资极其匮乏的八路军,在这个炮楼上消耗的弹药太多。打下去,意味着更多战友的牺牲和继续消耗弹药。放弃进攻,意味着前功尽弃。

湿棉被真的能挡住子弹吗? 第4张

就在一瞬间,曾思玉的脑子里曾经闪过一个画面:炮。对付这种钢筋水泥铸就的炮楼,最好的武器就是炮。这个效果曾思玉不光知道而且见过。当初,他们就曾用几发小型迫击炮打掉一个碉堡。

对于这种碉堡,火炮的摧毁力不在话下,而且火炮还可以在敌人射击范围之外。可惜的是这门炮在此后的战斗中转送给了其他部队,现在战士们只有步枪和炸药包。他们碰到的窘境在当时整个冀鲁豫根据地非常普遍。正是看到我军没有足够的利器,无法短时间拿下工事,日军才敢采用铁壁合围的战术。只要龟缩其中,就可能等待援助,甚至可能里外夹击形成反攻。

对炮楼的进攻在持续了5个小时后,阵地上的枪声突然减弱了下来。对方炮楼里的敌人显然有些纳闷,他们不断大着胆子探头观察,难道八路军走了吗?

也就是十几分钟后,一阵奇怪的声响从硝烟背后传来。同志们利用太平车做成了土坦克--四个轱辘的车放个桌子,桌子上面盖上棉被浇上水,战士们进到八仙桌的底下,就很好能够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亡,而且就能推着车子运动到敌人的碉堡,岗楼底下,可以把敌人的碉堡炸掉。

炸药放到车子里头,爆破手们藏身后面,土坦克一步步逼近了敌人炮楼。敌人似乎意识到了我方的意图,猛烈的子弹射来,虽然能听见子弹在被子上剧烈炸响,土坦克依然顽强推进。顶住了轻重机枪的集中火力,坦克逼近敌人炮楼,炸药包从坦克后面丢向了碉堡。轰然巨响中,碉堡飞上了天。

这个法子迅速传遍了整个冀鲁豫第八军区,曾思玉的部队都用上了这个土法子,可是用的人多了,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碰到道路高低不平,土坦克推进不便。遇到紧急情况,土坦克来不及制造。

湿棉被真的能挡住子弹吗? 第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