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jpg

(原标题:今年以来无H7N9病例报告)

本报讯(记者 从竹 张清)去年入冬以来,我国H7N9疫情出现病例增多、分布地区广、散发程度高等特点,病例多数散发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疫情总体特点未发生改变,接触被感染的禽或暴露于活禽经营市场是人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现有证据表明,该病毒尚不能造成人际间大范围传播。据悉,2017年以来本市没有H7N9病例报告。

市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H7N9疫情防控工作,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制定H7N9防控和诊疗工作方案,对全市卫生计生、农业部门的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召开了全市H7N9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对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全市再培训、再动员、再部署。同时,进一步加强“天津市H7N9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协调机制,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措施,密切关注疫情发展趋势,按照预案职责分工,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积极指导各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进一步加强风险评估。一旦发现病例,要求立即调查核实,并有针对性地落实好相关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加大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病例筛查和早期诊断,努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全力减少重症病例发生。科学调配医疗资源,保障医疗设施、药品和防护用品等供应,加强重症救治,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组织专家宣传疫情防控健康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一、什么是H7N9疫情?

H7N9疫情是由H7N9病毒引起的,自2013年我国华东地区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病例以来,每年都会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流行。

二、H7N9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H7N9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H7N9病例早期发病无特异性表现,早诊早治困难,后期重症病例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目前报告病例的总体病死率在40%左右。

三、H7N9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目前,我国确诊的H7N9病例,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的暴露或接触史,且以暴露于有活禽售卖的农贸市场的比例居多。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妥善处理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监测显示,虽然偶有局部聚集性病例(每起2-3例病例,均无续发病例)发生,但尚无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持续地“人传人”。 

四、哪些人是H7N9病毒的高风险感染人群?

近期报告的H7N9病例以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人员、农村群众为主,中老年人居多。多数病例有基础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发病前曾接触过活禽或到过有活禽售卖的市场。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感染发病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此外,从事非规模化和非规范化家禽养殖、贩卖、宰杀等工作的人群,因暴露于带毒禽类的机会更多,所以被感染的风险也更高。

五、有没有可以预防该疾病的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可以预防H7N9吗?

目前并没有预防H7N9病毒感染的疫苗可用。季节性流感疫苗并不能预防H7N9流感,但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因罹患季节性流感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及住院可能性。 

六、如何才能减少H7N9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

要减少H7N9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很重要的就是要早期就诊、早期治疗,特别是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如磷酸奥司他韦(达菲),在发病后尽早使用效果最好。因此建议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如果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并告诉医生发病前可能的禽类接触情况,以及禽类环境暴露情况。医务人员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疑暴露史,如怀疑其感染H7N9病毒,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无需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以降低患者发展为重症的可能性。

七、疫情会不会越来越严重?

按照既往疫情流行规律,每年春节过后发病数量会出现明显下降,并呈低水平流行直至4月下旬,目前疫情上升势头已经得到遏制。

八、目前禽类还能不能吃?

鸡、鸭等禽类肯定是可以买、可以吃的,但一定要吃得安全。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购买活禽、直接接触活禽和自行宰杀活禽,尽量购买、食用有检疫证明的冷鲜禽、冰鲜禽及其产品。一定不要从流动摊贩处购买活禽,也不要将从活禽市场或流动摊贩处购买的活禽与自家家养禽混养。老年人购买禽类产品时更要尽量避免或减少与活禽接触,不去或少去有活禽的环境。做菜时要做到生熟分开,鸡、鸭等禽肉及其肉制品以及禽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