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勃列日涅夫保管核密码箱的方式,太危险了 | 短史记

文 | 谌旭彬


2016年3月26日,朝鲜发布了4分钟主题为“核毁华盛顿”的宣传视频。此举提醒世人,核武器的扩散,仍是当今世界的重大安全威胁。


回顾历史,可以对这种威胁有更具象的理解。


中国遭遇四次核威胁



(1)朝战期间,美国曾以核武器作为外交威慑


1951年12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曾通知麦克阿瑟,他们同意拨出20枚原子弹,来阻止苏军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推进,请麦克阿瑟推荐合适的打击目标;麦克阿瑟推荐了北京、海参威等城市。


按麦克阿瑟的想法,如果能够在中国东北投掷30-50枚原子弹,摧毁当地的空军基地,并同时动用美军第八集团军和50万国民党部队,可以在一星期内结束朝战。最后,在日本海和黄海之间会出现一条核放射带,至少60年内苏联人不会南下。陆军部也拟定了多种使用核武器的方案。①


不过,美国政府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


比如,国务院一再强调,应避免与苏联进行全面战争,不到万不得已,不应使用原子弹与苏联直接摊牌——据美国情报部门的估计,如果苏联对美国发动核攻击,可能造成900万美国平民伤亡,1/3工业基地被毁。


所以,一方面,直到朝战结束,“使用核武器”一直停留在内部讨论阶段;另一方面,整个朝战期间,“使用核武器”始终被作为一种外交威慑在运用——当媒体问及中国为何接受朝鲜停战协定时,艾森豪威尔的回答是:“原子战争的危险”。②


图:麦克阿瑟(中)


(2)金门局势紧张时,美国刻意放出“没理由不使用核武器”的讯息


1955年3月16日,艾森豪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只要被严格限制于军事目标,他就没有理由不使用原子弹。


在晚年回忆录中,艾森豪威尔解释:自己公开这样说,是为了“让中国共产党人相信我们(帮助台湾防守金门、马祖)的坚定性”。


当然,这只是策略言辞,而非实际政策。在3月11日的内部会议中,对于金门和马祖,艾森豪威尔已做出决策:


“如果对美国来说有必要干涉,它将使用常规武器干涉。”③


图:1960年,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与蒋介石合影


(3)美国曾讨论过用核武器破坏中国的核试验基地


1963年7月份,助理国防部长William Bundy在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备忘录中,要求制定一项针对中国核武器制造基地的常规军事打击计划。


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后,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采取军事行动是可行的,但建议使用核武器代替常规武器。美国国务院则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削弱中国核试验的影响。该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继任约翰逊选择支持国务院的主张。④


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首颗原子弹。


图:人民日报关于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


(4)中国所遭受最严重的“核威胁”,来自苏联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大规模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在苏联决策层中,……有的人主张动用核力量,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摧毁中国的核能力和核潜能,……在苏共政治局会议上,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是持这种主张的代表。另一种意见是‘有限地对中国实施核外科手术,主要是摧毁中国的核设施’。”


苏联决策层当时判断:美国公开敌视中国,不会反对苏联的这种“惩罚性行动”。


不过,苏联情报机构多方探测后,得出的结论却是:


“对中国进行这样的打击,美国不会袖手旁观。”


叛逃美国的苏联官员舍甫琴科(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后来回忆说:


“(这件事)使政治局陷入僵局,他们有几个月不能就这个问题作出决定。”


当然,也有俄罗斯学者认为:


“苏联当时并没有真正核打击中国的计划,只是想逼迫中国回到谈判桌前来。核打击的消息是苏联有意散布出去的。”⑥


但在此次事件中,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备战状态,也是不争的事实。


图:1969年,中国军队进入全面备战状态,图为空军某部进行快速登机训练


核对抗一线“拯救世界”的英雄



中国之所以用更严重的心态来看待苏联的核威胁看,与苏联核按钮的安全系数相对较差,有直接关系。


瓦西里·阿尔希波夫(Vasili Alexandrovich Arkhipov)和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Stanislav Petrov)这种“拯救世界免于核战争”的英雄,出现在苏联,正是其核按钮的安全性相对较差的直接体现。


(1)1962年,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拯救世界”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所在的潜艇遭到美军深水炸弹的攻击。


这些潜艇前往古巴的背景,据赫鲁晓夫之子披露,是这样的:


“9月25日克里姆林宫就已经决定不再派水面舰只去古巴了。派遣它们只会使美国人更加提高警惕。于是决定只派潜艇。10月1日,有4艘用柴油发动机的鱼雷潜艇驶往古巴。它们的艇长是海军中校阿尔希波夫、杜比夫科、克托夫和舒姆诺夫。每艘潜艇上有6个鱼雷发射装置,18枚鱼雷,其中1枚是核弹的。……3艘潜艇到达了目的地,1艘因半道上出故障返回。”⑦


潜艇内的船员后来回忆,他们遭到美军常规武器攻击后,曾尝试与苏军总参谋部取得联系,但没有成功;混乱中,有部分指挥官决定发射核鱼雷。是阿尔希波夫力排众议,阻止了这个决定,选择让潜艇浮出水面。⑧


如果这枚核弹发射了出去,“古巴导弹危机”会如何演变就未可知了。


图:瓦西里·阿尔希波夫(Vasili Alexandrovich Arkhipov),1998年去世


(2)1983年,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拯救世界”


1983年9月26日,类似的难题,落在了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的身上。


这位值班员在这一天,惊讶地发现卫星预警系统显示5枚来自美国的核弹正向苏联逼近。所幸的是,彼得罗夫上报时,加上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这很可能只是系统故障(地面雷达没有反应),而非美国真的对苏联发动了核攻击。


不过,苏联当局不愿对外界暴露其卫星预警系统的漏洞,彼得罗夫没有获得任何嘉奖。直至苏联解体,此事才获披露。


2014年,彼得罗夫的事迹,被拍摄成了电影纪录片《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⑨


图: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Stanislav Petrov),2015年摄于家乡Fryazino


(3)勃列日涅夫把核密码箱放在妻子床底下


苏联的“核按纽”由元首直接控制。


据勃列日涅夫的孙女维多利亚·菲利波娃披露,勃列日涅夫当政时,苏联的核密码箱,有段时间被放在勃列日涅夫妻子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的床底下,因为勃列日涅夫觉得“找不到更安全的地方了”。


这显然是一种极为草率的处置——要知道,早在1974年,勃列日涅夫就已经是“一个十足的病人”了,神经常现呆滞、记忆严重丧失。1980年,勃列日涅夫访问哈萨克斯坦,因神志不清,在会场刚落座就起身上车离开了,留下诸多哈萨克斯坦政要面面相觑。


所以,在1991年,最让世界感到不安的,就是苏联的核按钮将落到谁的手里。


1996年,俄罗斯改由总统和国防部长共同掌握“核密码箱”,全世界才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


但谁又能够保证,勃列日涅夫式的核密码箱保管方式,已被彻底根绝了呢?


图:朝鲜2016年“核毁华盛顿”视频截图


注释

①②赵学功,《核武器与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政策》,《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③(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史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P166-172。

④詹欣,《冷战与美国核战略》,九州出版社,2013,P58-82。

⑤叶书宗,《勃列日涅夫十八年》,人民出版社,2013,P271-274。

⑥陈东林,《评价毛泽东三线建设决策的三个新视角》,《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

⑦(俄)谢·赫鲁晓夫,《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下册),东方出版社,2006,P714。

⑧舰内具体情形说法颇多。冲突大致情状,可参考:《Chronology of Submarine Contact Dur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October 1, 1962 - November 14, 1962》。

⑨《Russian Who 'Saved the World' Recalls his Decision as 50/50》,美联社2015年9月17日。 

⑩谌旭彬,《苏联为何连续三年死国家元首》,短史记第89期。